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健康城市”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整体;专家认为,这一轮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正逐步从物质文明建设转到“以人为核心”上来。
【财新网】(记者 黄姝伦)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这也正在引起中国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理念的变革。“健康城市”的倡导营运而生。
“从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来讲,就是处理‘城市病’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轮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正逐步从物质文明建设转到‘以人为核心’上来。”6月5日,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在出席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7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时,对财新记者表示。
本届学术周以“健康· 城市”为主题。探讨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实现更多、更高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全面“健康”的中国城市。
“健康城市”这一概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健康城市”定义为:“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不局限于环境卫生的达标,WHO旨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将“健康城市”认作为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整体。
如何治疗“城市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2016年9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表示,目前全国288个地级市只有28个城市处于健康城市状态,亚健康城市占全国九成以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描述,到2025年,70%的中国人口(约9亿人)将生活在城镇中。当前存在很多健康问题,比如:水和卫生设施、精神卫生、看病难等;此外,城镇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人口老龄化、就业困难、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加剧等等。
交通拥堵、房价高涨、资源超负荷等“城市病”缠身,是不少国内城市的“通病”。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中国在过去传统的城镇化有很多的问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不可持续’。”
进而,倪鹏飞提出,一个可持续的、诗意的理想城市应该至少向这几个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低碳环保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还有联系便捷的智慧城市,多元个性的文化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尹稚则提出,就“绿色”而言,“国际趋势是从唯物的绿色走向人的健康。”他表示,“唯物的绿色”考虑的是,用这个东西可以节省多少东西,可以减排多少东西?但是它缺少一个核心指标——人在这里边待着到底舒服还是不舒服?这才是未来绿色化最根本的东西。
他认为,中国在城乡管理方面需要打造一个制度成本的新洼地,在国家管制和市场之间走出另外一条路。
就北京治理“城市病”,袁昕表示,“疏解的应该是(低端的)产业,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疏解人而疏解人。”他认为,首都功能升级后,就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来讲,人的需求本身还是存在的,“还是需要人去为高端的人群服务。”
须创新公共决策
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教授何艳玲在会上表示,我们将拥有什么样的城市公共决策过程,在城市公共决策过程中如何呈现大多数城市居住者的主体性和自由性,是未来建设更健康城市的关键。
“我认为政府的角色也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何艳玲认为,城市向健康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转型。第一,政府将作为一个社会的投资者而出现,为不同人群提供匹配、有效、良好的公共服务;第二,政府将作为一个秩序的投资者,为不同行动主体提供规则,并且约束它来遵守;第三,政府将作为价值投资者,为不同城市居住者促成城市认同。
不过,她强调,“我们在讨论城市健康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增长仍然是中国当下最需要的。”对城市其他层面的规划,必须要和城市“增长容器”这一定位并存。
何艳玲表示,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土地仍将是增长的重要要素,“但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增长的收益将如何使用和分配?以及,除了土地,我们还需要别的增长要素,比如说人本身。”
(来源: 财新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