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导读
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未来”就已经到来。关于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勾画了不同的图景,但是这些图景一定有其共同之处,即“智慧”和“绿色”。
2016年5月13日上午,由技术创新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未来城市:智慧+绿色”专场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专场邀请到了城乡规划、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平台建设与开发、数据可视化、无人驾驶、生态规划、CIM云平台等方面的专家,围绕着“未来城市:智慧+绿色”的主题,从不同领域的角度展现了正在发生的“未来”。
吴甘沙:无人驾驶与2020-2030的城市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吴甘沙
吴甘沙先生就创新、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展开话题,探讨了自动驾驶将如何深刻影响城市交通与城市结构设计。
首先在创新与交通方面,他认为城市的出现使得人类的创新能力加速。交通作为支撑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设施,北京现在无疑处在一个有待提高的状态,而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可以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一种方式。
吴甘沙还指出,自动驾驶可以改变北京的交通。1997年,比尔盖茨指出汽车产业可以发展的更快。而经过过去五年的发展,现在汽车行业、出行方式面临百年来的大变。出现新能源、共享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更多的人参与着行业的创新。如今,互联网主导着能量流和信息流,而自动驾驶的电动车是交通流的大趋势。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无人驾驶能够带来什么?新加坡、芝加哥的案例告诉我们,无人驾驶技术可以极大提高道路使用率,减少汽车保有量与交通事故,消除出行者歧视,降低出行成本且更加环保,从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城市更加美好。
袁晓如:可视分析——让大数据触手可及
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中心副主任/智能科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 袁晓如
袁晓如老师认为数据可视化是对信息的内在规律及其传递、表达的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人们从数据繁琐的操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看到数据内在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对高维数据的整合,可视化可以把一些人们看不到的东西或我们难以理解的东西变成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视化技术将数据的规律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全面而具体。
袁老师还利用两个实例对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阐释:北京出租车可视化和微博用户数据可视化,分别从车和人的角度对可视化展示群体行为模式和行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详述。
最后提出,利用可视化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实现应用简洁的交互界面,使用户更简单、更直观、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理解城市。
焦舰: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绩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 焦舰
焦舰所长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绩效和生态规划分别作为目标性指标和措施性指标,彼此应具有对应联系。对环境效果开展量化评估,引导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投入的效益情况,将有效推动区域环境的可持续改善,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焦所长指出,环境绩效评估应注重环境监测的实际效果、评估指标的因地制宜、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以及评估结果应与公众感知保持一致。
接下来,她介绍了针对土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局地气象和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四方面建立环境绩效评估方法(详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导则(试行)的通知》),并提出环境绩效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最后,她分享了“关于永兴河及周边生态体系建设”案例,用生态规划理念指导城市设计,进而总结生态指标,使环境绩效和城市空间形态产生良性互动与融合。
李栋:北京老人卡数据分析及规划应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李栋
李栋副主任重点强调多源数据融合下的老人卡数据深度挖掘及其规划应用。在对北京老人卡数据进行基本呈现的基础上,选取月坛、中关村和学院路三个典型街道,对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消费行为时空特征、多维标签画像、设施规划的模拟与评估等展开深度挖掘,并提出在改善设施规划,优化养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
消费行为时空特征方面,从持卡老人的消费出行距离、主要消费地及消费时间段等方面对消费轨迹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
多维标签画像方面,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老人的静态基本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商户设施等进行分类;
设施规划模拟及评估方面,融合道路可达性、气象条件、空气质量等多源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对老人消费的空间分布概率进行模拟和预测,实践“以人为本”的设施规划理念。
最后他指出,在养老设施现有布局的条件下,根据老人实际使用情况,按照老年人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改进供需匹配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传统设施规划基于空间可达性,强调设施的覆盖范围,没有考虑用户的实际分布和使用情况,对养老卡数据的探索,提出基于特定人群真实分布、真实需求及真实行为的设施选址技术,也是对城市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
邹涛:创新绿色规划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 邹涛
邹涛副主任提出,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以绿色为价值导向的规划创新势在必行。
他分享了整体生态效益评估(TEB)、绿色产业资源发展优先性评估、人居环境质量评估、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影响开发设计模拟等一系列基于GIS的空间量化分析方法及规划应用。
重点介绍了在秦皇岛石河南岛项目中,通过生态敏感性和TEB分析,确认关键的保护区域,应用中度干扰模型量化分析确定建设量及建设强度,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利用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内部,应用精细化数据,量化识别城市功能和管理的纠结点,为更加宜居的规划设计提供理性支撑。
最后,他提出,在未来共享城市时代,要以更低的成本瓦解跨专业信息壁垒,以更好的方法提高信息的价值,以更快的产出扩大分享,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梁向春:智慧城市CIM云平台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 梁向春
梁总重点对CIM云平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和实践进行了介绍。他结合城市治理回归理性、存量规划日益增多、规划评估、多规合一、城市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介绍了CIM云平台(City Information Model、City Intelligent Model)的数据组织及处理、数据库标准、规划分析模型、建设与运维及智慧城市与CIM云平台的管理等内容。同时指出了3D数据融合展示、数据获取、跨界人才是CIM云平台的三大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个三大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梁总分享了伟景行在CIM云平台、多规合一一张图、城市设计综合管理平台、地下空间管理-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供水系统等方面的初步实践探索,并列举了基于CIM云平台的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GIS+BIM设计领域的两个典型应用。
嘉宾讨论:数据分析与未来城市
嘉宾讨论环节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主持,讨论主要围绕着如下几个话题进行,即各位专家最近关注的技术创新、对自身行业和数据分析应用的期待,以及有关数据获取、安全、交易等方面的思考。
对话嘉宾: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吴甘沙
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中心副主任/智能科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 袁晓如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 焦舰
北京市社区服务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北京通养老卡数据中心主任 白强
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 梁向春
最近关注的技术创新
吴甘沙表示一直在关注可视操作,其本质是数据采集、汇聚、交集和处理的过程,其中数据安全和价值变现是两个重要问题,例如数据的可视化、数据的可获取、数据的充分交流、价值产生、数据定价等。
袁晓如则关心技术如何更多更广泛地使用,他认为一项技术需要让城市中的每个公民都能参与数据贡献、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行为中,使得城市中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城市的运行和管理会变得更加有序。
焦舰关注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获取数据,以及希望有更好的模拟手段支撑城市发展。
梁向春则关注智能设计,即利用数据支撑实际的规划设计工作,特别是存量的规划和设计。
白强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位从事居家养老的信息化发展、养老数据平台建设与开发的实践者,他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数据作为公共资源应该是免费的,而数据服务是应该收费的。
关于数据资源和数据服务的收费问题
吴甘沙认为,数据的收集和应用需要耗费成本,这些成本主要由纳税人负担,因此数据应该开放给公民和企业;但目前还有许多非公共数据,其成本虽然由企业承担,但在数据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消费者没有从中受益。因此价值链上的分配问题十分关键,我们应该鼓励在数据的生命周期当中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并且能够让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除此以外,在数据安全方面需要适当的机制和数据基础设施保障数据充分结合并产生价值,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
在论坛的最后,袁昕院长总结道:整个行业还会持续快速发展,以新科学技术驱动的未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并且会深刻地影响到城市规划和发展,城市中的物质空间和生活方式可能都会发生改变,同时我们对一些现有事物的理解、相应的标准体系、工作方法都可能有所变化。最终规划或是城市本身只是这些变化的一个空间载体,目标还是让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