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导读
5月12日下午,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市政规划研究所、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16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可持续的城市支撑系统——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与智慧共享交通城市的讨论”专场隆重开幕。
邱建: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实践探索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织成员/副厅长/总规划师 邱建
邱建副厅长针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的经验。
他强调灾后重建工作中经验总结极其重要。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和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方法不完全一样。“5.12”汶川地震是以中央政府领导下的纵向管理机制来应对危机,采取“一个省援建一个县、一个市援建一个镇乡”的对口援建模式;“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在总结了汶川灾后重建组织管理经验基础上,实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应对机制,建立以“地方作为主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尊重地方特点及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并在芦山灾后重建过程中展开了系统的探索。
随后,他系统介绍了在规划重建、规划组织管理实践方面的经验:
在规划编制方面,强调必须多规合一,把整个规划做一个漏斗,形成一个漏斗总牵头。特别是在空间布局上,所有项目在空间上面的图纸坐标是一个漏斗,漏下去就建,漏不下去就得调整,形成一个漏斗总牵头的管理机制,否则没有规划和统筹就乱套了。
在规划管理和建设方面,芦山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管理创新了建设管理“五总”模式,即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工程建设总督导和组织领导总指挥。“五总”的模式体现为规划管理的对象,以重点区域总指挥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它通过每一个重点片区地方总体把关。并且反复强调规划图纸是个漏斗,所有工作都在空间环节上有漏斗,包括交通的还有跨境的公路,过不了漏斗要调。
此外,在农房规划建设方面,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把农村的房子和城市房子统一管理,打破城乡二元的规划管理结构。建立了如创新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地方农房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实施农房建设技术对口支援机制和引导群众公众参与灾后农房重建等。
佟庆远:海绵城市政策和实践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佟庆远
佟庆远先生从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理念、建设规划、建设途径、绩效评估、投融资模式、相关政策等方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海绵城市政策及实践经验。
他强调海绵城市有别于低影响开发建设(LID),而是强调采用绿色设施以及灰色设施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改变城市水系统建设思路的一种建设模式。
“海绵城市是一种建设的模式,它并没有一个样板可参照,其目的是优化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等,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全面提高”。把发展理念从以需定供变成以定供需,特别是以水定产理念上来。
海绵城市建设以及综合管廊建设,与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系列举措密切相关。在已建成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投资额达到1.0~1.5亿之间。而对于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的新区建设,其建设成本较不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仅高出约3%。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各专业的融合:景观专业、详规专业、城市设计专业擅长于做空间及形态落位,而环境、市政专业擅长于对设施规模、设施效果的设计和估算。多个专业之间需要紧密的融合,才能实现功能与景观的协调。
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固定套路,需要结合不同城市水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从时间、经济、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多种方案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以泰晤士河的治理规划为例,六千多条的讨论,三组大方案的比较,最终确定了采用部分深邃+海绵城市方法,解决泰晤士河黑臭的问题。
政府采用PPP模式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是,对流域治理进行打包,流域治理乙方只有一个,责任方明确。政府按照效果付费,可以不再对该流域的管网、污水处理厂、源头处理设施、河道整治工程进行协调,而是对最后的治理效果--水体水质、内涝发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测。简化了政府管理的程序,并且实现对系统内各项目的协调。二是,财政部通过推PPP模式,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化解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目的。
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无论在金融政策的刺激下,还是在建设部和环保部有关黑臭水体和排水防涝目标导向的刺激下,最后都会变成城市建设的热点。
张国华: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张国华
张国华院长从智慧城市之热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了我国建设、推广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问题,指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而提出政府和市场各自应发挥的作用与转型的方向。最后以智慧交通助力智慧城市为例探讨了在智慧交通领域政府、市场努力的方向。
首先,他指出政府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如何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到市场经济的思维。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智慧城市方向的探索上,政府已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但却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回头思考市场经济的意义。
二是打破现在的行政、地域壁垒,逐渐解决调快体制下的不良竞争,优化职能配置形成互联协同发展。
三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是让产业在城市里更智慧地发展,要从传统的交通运输网络转变为一综合高速的交通网络和互联+的虚拟网络。
四是城市发展和决策应摒弃顶层设计,依靠价值评估,智慧城市需要的是战略规划而不是顶层设计。
其次,企业也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来自企业本身的挑战——在企业转型中,上一轮的优势往往会变成下一轮竞争的负资产;
二是技术主导思维转变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工程技术思维的问题,而是综合发展的问题;
三是商业模式转型的挑战——传统智慧城市项目是企业为政府提供一次性服务,而未来的趋势是企业逐渐从城市产品经销商转为服务商。
对于物质交通网的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各自有相应的产业交通需求特征。因此,围绕产业为核心,要识别出来哪些产业是资源型产业,哪些产业是资本型产业,哪些产业是信息产业,对相应的交通网络分别配置。
对于虚拟互联网,强调“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超车的一次重要机会。未来在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只有处理好数据、知识、理念、理论、哲学五个纬度的问题,大数据才能真正发挥价值。例如,政府利用大数据,可对人口、交通、产业、政府相关的职能调整有巨大的帮助。企业利用大数据,在发现商业机遇,产业转型升级、跨界合作创新方面将有很多的空间。
未来交通解决方案应该回到如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提升空间组织效率,如何通过创新为政府和企业合作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智慧交通是交通网和互联网的二网融合。作为交通专业规划人员和城市规划师,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让生产交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从过去的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走向可持续竞争优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