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导读:
5月12日下午,在2016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可持续的城市支撑系统——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与智慧共享交通城市的讨论”专场,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邱建副厅长做题为《四川两次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的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重建组织方式、规划编制全覆盖、“漏斗式”并行管理、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标准体系、对口支援机制以及公众参与等七大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经验。
一、重建组织方式
(1)汶川灾后重建的组织方式
“5·12”汶川地震是以中央政府领导下的纵向管理机制应对危机,采取“一个省援建一个县、一个市援建一个镇乡”的对口援建模式,举全国之力调配相应资源实施救援和重建,在较短的重建周期内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成效显著。
(2)芦山灾后重建的组织方式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在总结了汶川灾后重建组织管理经验基础上,实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应对机制,建立以“地方作为主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尊重地方特点及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并在芦山灾后重建过程中展开了系统的探索。
“地方作为主体”的灾后重建规划组织管理,必须结合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省、市、县、镇(乡)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具体到芦山所在的整个雅安地震灾区,地处四川盆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规划管理力量严重缺乏,规划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依靠灾区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承担艰巨的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任务。为此,四川省探讨出以省委省政府为主体,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调集力量并“一线”指挥协调,市、县、镇(乡)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并发动受灾群众广泛参与实施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管理机制。
二、规划编制全覆盖
(1)“5·12”汶川地震
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4类城乡规划和相应的项目设计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得以保质保量完成,其成果使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在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下重建。高质量地完成了法定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2009年上半年全面、按期完成了39个重灾县(市、区)、631个镇乡、2043个村庄重建规划编制或修编以及审批工作。编制完成了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灾后恢复重建风景区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地震遗址保护规划等。
(2)“4·20”芦山地震
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震后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及时争取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帮助和支持,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组织了八家具有汶川地震规划经验的专家团队奔赴灾区,分别负责雅安全部八个受灾县(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形成了以一个国内顶级规划院为核心、多个省内规划设计单位密切协作,共同对口帮扶每个县(区)的工作集群,实现了灾区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省级层面直接组织了对于受灾严重的芦山、宝兴、天全3县和7镇(乡)、19村相关规划技术审查,并为其他灾区进行规划示范,保障规划编制质量。
三、“漏斗式”并行管理
(1)“5·12”汶川地震
四川省于5月19日启动了规划工作,随后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下设挂靠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组办公室,全面负责协调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
抗震救灾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后,四川省组建了“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规划实施组、城镇和住房重建组等7个工作组。
(2)“4·20”芦山地震
1)规划设计“一个漏斗”总管控
城乡规划总牵头,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借鉴“5.12”地震北川“一个漏斗”重建经验,批复同意成立了“4·20”芦山地震雅安市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负责协调跨市、县区域或跨行业的灾后重建项目规划建设、审议灾后重建重大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就其他灾后重建规划实施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2)规划项目实施实行“五总”构架
芦山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管理创新了建设管理“五总”模式,即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工程建设总督导和组织领导总指挥。
“五总”模式将受灾区域整体视为规划管理对象,以重点区域总指挥机构组建统筹全局,建立定期会议制度作为各重建责任主体信息共享、协调工作的桥接平台,以规划设计一个“漏斗”提供项目落地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操作层面,采取以重建重点区域划片的方式承包建设施工,按区域引进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省直规划建设部门直派督导组提供规划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的机制保障。
四、农房规划建设管理
(1)创新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
针对农房建设管理无法可依的问题,首先制定了《四川芦山地震灾后农村住房自主重建管理办法》,将农房建设纳入了政府的住建部门的管理范围,强制性实施抗震设防,规范了农房建设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管理程序,打破了“城乡建设管理二元分离”体制,在全国首创将农房建设纳入政府职能部门质量监管体系和按抗震设防标准强制性实施农房重建,保证了农房的质量安全。
(2)建立地方农房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如《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施工技术导则》、《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构造图集》、《芦山地震农房重建设计施工图集》等技术文件和图则,灾区各地结合地方实情制定了《农房重建竣工验收办法》。
(3)实施农房建设技术对口支援机制
采取省内六个市对口六个重灾县开展“一市帮一重灾县”的方式,组织培训了农村建筑工匠5500余名和镇(乡)村管理干部1000名,有力保障了农房重建需要。实施逐村逐户的技术指导机制,芦山一县就组织了华西集团200余名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强制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到每一户,实行农房重建全过程技术监管。
(4)引导群众参与灾后农房重建
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让群众参与到灾后重建的规划选址、图纸设计、工程发包、资金筹措和质量监管等环节,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投入过大、成本偏高等问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