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2016年5月9日,2016清华同衡学术周在北京开幕。本届学术周以“新视野,新规划:管理与实施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
2016清华同衡学术周开幕式现场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主持开幕式及巅峰讲坛
开幕式致辞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指出,一年一度的清华同衡学术周是城市规划界的重要盛会,是交流城市规划相关领域最重要成果的平台,依托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清华同衡学术周促成了以城市规划为主体、融汇多学科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学术讨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肯定了本届学术周主题对规划管理的关注,强调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做好规划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增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系统、协调性。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表示,清华同衡一直致力于打造城乡规划行业实践与研究的综合平台,清华同衡学术周作为该平台的窗口,汇聚精英、面向实践、合纵连横,分享技术和思想,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巅峰讲坛
孙安军:基于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改革——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思考
孙安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孙安军司长指出城乡规划具有政府管理职能,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对于城乡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公共政策过程。
从实施角度分析,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科学性问题,现有“蓝图”有“缺陷”;系统性问题,多张“蓝图”不衔接;权威性问题,有了“蓝图”难坚守。从规划编制的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规划编制尚未从技术方案转变为城市的公共政策,规划编制者也尚未从技术方案的提供者转变为政府公共政策购买服务的提供者。
孙司长提出城市规划编制的改革新举措包括:在创新规划理念方面,强调转型、引领、管控、提质;在规划编制内容方面,从空间蓝图转变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纲领和政策,从注重目标和结果安排转向注重规则与过程控制,从深奥的技术文件转变为简洁明了的政策文件;在规划编制方法方面,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实施的互动机制,建立编制与实施的互动反馈机制,构建“多规合一”平台形成一张蓝图,利用GIS、大数据等科技手段。
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密不可分,规划编制的改革与整个规划体制的改革密不可分,城市规划编制的改革应源于实施、基于实施,真正体现作为公共政策的属性。
蔡玉贺:交通优先重在知行合一
蔡玉贺 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前副司长、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蔡玉贺社长从交通行业媒体人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城市拥堵和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从树立先进城市规划理念、重视交通优先、执行环节的改进策略三个角度进行了解决方案的系统阐述。
蔡社长提出,首先应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交通引领、以人为核心而非以车为核心、公交优先与交通需求管理双措并举的规划和管理理念。在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城市的交通承载能力,构建科学、绿色的出行交通模式,引导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并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加强小汽车交通需求管理。
其次,在交通优先理念的落实和执行过程中,重点要解决存量,控制增量,最终实现到一个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目标。此外,还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理顺各部门间管理体制,从而打破“知不易,行更难”的魔咒,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最后,要建立现代的公路文明,改变部分交通参与者中国式过马路、随意加塞、乱停车和闯红灯等交通恶习,重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现代公共意识,共同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孙雪东:改革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促进绿色协调共享发展
孙雪东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助理
孙雪东先生介绍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实和困境,阐述了我国城乡空间规划变革的趋势,以及如何顺应这个趋势放眼长远科学规划。
目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自然资源禀赋约束、用地矛盾加剧、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用地比例失衡、依赖土地融资推进城镇建设的方式不可持续、掠夺式开发和环境破坏严重等困境。
借鉴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空间规划体系,对比分析我国规划法规体系,指出各类规划反映不同主体诉求,需统筹协调。未来“多规合一”将继续完善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空间管制制度,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此外,城乡规划也面临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落实三大国家战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规划机遇等新趋势。
放眼长远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要有全球化、多样化、社会化、协同化四大趋势。中国城市发展要面临转型,需要转变竞争方式、治理方式、发展方式和合作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共赢发展。
李铁:规划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李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主任从三个方面提出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规划应该如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成本。城市沿着边界向外扩张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遵循的是低成本的原则。城市建设是有成本的,在规划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其次,关于城市人口方面,核心是要面对人口结构,要面对中国城镇化的大趋势。在农民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提供与他们就业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空间和基础设施配置。而当前规划中的城市基础设施配置和房地产的开发模式与这样的人口增长趋势是存在矛盾的。
再次,关于产业方面,研究规划时往往关注工业投资,忽视服务业,而城市的发展规律往往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与服务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替代的过程,既不能丢弃传统,同时也要认识到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具备劳动密集的特点。
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实现城市的治理、管理与创新,必须从城市的细节出发,从人的角度出发,从经济活动的需求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城市规划才可能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担当大任,实现顺畅转型。
尹稚:价值观·逻辑链·依据集
尹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尹稚教授就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基本层次,即城市现状、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等方面,围绕“价值观·逻辑链·依据集”展开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确定导向性。无论是描述事物、解释事物或是规范事物,其背后都有着价值观的支撑。吴良镛先生在创建人居环境与科学学科时讲过,城市规划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了它跟广泛的学科和行业相互关联。历史上出现的错误和教训,其原因大多来自于学科价值观的单一性,缺少跨界的价值观校验与协同。
第二,没有正确的逻辑链,就无法确定科学性。近代城市规划的逻辑链始终处于演进过程中,随着城市规划关注事物的日趋广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艺术等逻辑链条都不断加入。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必须采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在某一独立学科不断成熟进步的同时,还需要一种横向的逻辑链,对所有纵向、壁垒化的独立学科的技术逻辑链条进行相互校验,这种校验既渗透于前期的依据研究,也渗透于整个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过程,并延展到后评估阶段。
第三,没有真实的依据集,就只能是建设在黄沙上的城堡。城市规划行业内目前依赖的很多的规范是来自于简单的现实观察以及经验性的总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真实的依据集来做分析和判断。随着信息采集技术、感知技术的进步,使得规划师第一次得以最大限度的趋近于真实,进而从更趋近于真实的数据、证据、图像、情景中发展出更进一步的分析技术,提出更进一步的理论和总结。如果脱离了对最真实的国情、事情、人情的认知,所有技术精英的想法只能是建立在黄沙上的城堡,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校验。
(本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