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三大院总工代表
地点:清华同衡16层咖啡厅
时间:2013.4.26上午
主持人袁牧: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2013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今天已经是第6天活动。本届学术周主题为“家国天下、规划论衡”,即在新形势下,围绕城市全领域全价值中人文、社会、经济、空间等众多要素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学术周活动为期6天,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及优秀项目评选。在21日上午我们举办了第一场学术论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先生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先生,共同探讨了“中国未来城镇化之路”,关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科技产业发展。
24日上午我们举办了第二场学术论坛,“双城记”----上海VS成都,探讨了“城市历史街区开发的得与失”,关注城市旧区更新中,如何维系中国大量新兴城市,如何发挥更大的城市内涵的话题。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梁伟先生主持,上海规划管理局俞斯佳先生和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万钧先生共同对话。
今天是本届学术周第三场对话活动,“群英汇”,探讨青年规划师的成长,由中规院、北规院、清华同衡三大院总工共同评说青年规划师的发展,即如何在新型城市化下,探求最佳的发展空间。
下面介绍一下在座远道而来的朋友: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先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先生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石晓冬先生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峰先生
前面还有清华同衡的几位总规划师和副总规划师,我们今天话题是讲青年规划师,还有几位不是工程师身份,是这次论坛的嘉宾,是青年规划师的代表。在场朋友看起来都很年轻,我们一并欢迎你们。下面有请对话的两位嘉宾,大家到台上入座。
北京三大院职工年龄情况:
今天话题其实很轻松,之前我院人事部门,准备了一些关于青年规划师的材料,我们觉得很惊讶。我们院是这样的情况,在08年,我院员工的平均年龄勉强超过了30岁,随后第二年差一点掉到30岁以下。
调查今年我们院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0.6岁。35岁以下的员工,占到我们全院职工的86%,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在座的员工,都很年轻,都很富有活力。在你们二位院里是什么情况?
北规院王引
王引:清华花了一周时间搞学术交流,是我们每个院都羡慕不已的。开会比较多,所以我们总想搞全院业务交流会搞不起来,搞起来也是淅淅沥沥。因为大部分人平常开会,今年我们想搞一次学习清华同衡院。
但是,没有像你们准备那么充分,我们院本部大概300人左右,我们现在院里面下属三个公司,这三个公司技术力量基本上是年轻人。加在一起大概是400-500人,具体数字不详细。新进员工平均年龄估计在35岁以下,这是新来的一些人,因为我们有很多是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就稍微大一点。
加上我们老骨头把年龄拖累一下,比清华同衡院老一些,跟中规院可能有一拼。
中规院张兵
张兵:非常高兴来到清华同衡,这个地方老朋友多,在清华同衡创业的时候,我们在很多地方经常会碰面,那个时候像郑所长在2000年,我们在南京做大学城规划。大家其实一直在很多场合是同时并进的,所以看到这些年清华同衡蒸蒸日上。行业发展,说明这个行业的后劲。清华院是我们这些老字号要学习的榜样,因为清华同衡这些年在尹院长的领导下,在学校这个角度构建大的人居建设集团,确实值得我们整个行业学习。
中规院现在除了总院这一块,我们现在有三大分院,指的是上海分院,深圳分院,还有在重庆的西部分院,还有三个小分院,在厦门、汕头、海南。这些总院三大三小加下来一共900人左右,如果加上我们100多位退休老职工,我们也是要1000人这个规模。到底平均年龄多少?我的印象和北规院差不多。
去年我和我们一个所在一个地级市做总规,说张总你带的都是一群娃娃。实际上在80年代、90年代,很多我们这样的岗位都是很老的同志在担任,其实现在都年轻化了。从积累,各方面我们差很远,应对国家现在的城市建设,可能也不现实。有点像50年代,那个时候我们问周部长等等,一从大学出来就到苏联专家选厂,就开始干。到今天我们周部长这些老前辈,就这么一个过程。我们这几代人可能面临一个问题,有点年轻,但是我们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也很年轻,我们就合拍了。
主持人袁牧:我们院项目组去调研也好,汇报也好,人家总是用很怀疑的眼光说,你们是不是带学生。其实我们都是很成熟、很老练的规划师,但是在地方领导、甲方眼里看着怎么这么年轻。其实我们在座几位的副院长都非常年轻,今天王引总规划师坐在中间,因为王引是我们三位里面岁数最大的,王总这个年纪的规划师在我们院非常少。
青年规划师关注的几点问题:
关注问题一:规划领域中,同事普遍年轻的问题
之前,我们也做过一点准备,因为在谈青年规划师,看看我们青年规划师到底关注什么?集中在几个方面,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事业的关注。我们随便查了一个网,搜了三家规划院,搜出了很有意思的东西,其中咱们院规划师说我到这有一段时间了,周围人都很年轻,我的所长才30岁,我的项目负责人才26、27岁,这种情况下哪天我才能混出头来。
我想这是不是在其他领域也有这样的问题?
王引:我头发白一点,年龄不算太大。我们院这些年也面临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同志提的这个话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单是一个单位的事情。现在城市的发展,财富聚集得非常快。赶上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大发展时期,各类业务人员突飞猛进走到了领导岗位,或者成为业务的骨干。所以年轻人开始着急了,有一句话叫做七年之痒。
到一个单位工作7年,很多人认为我干了7年,还是一个大头兵,有一些思想波动。我是怎么看待?我个人观点是不要着急,因为规划这个工作日久天长事,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事。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看看你们自己的实力,按照自己的规划方案实施的,有几个能拍着胸脯说这是我们实施的?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当初学一个专业,但是就个人的业务成就感而言,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远远低于建筑师。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这个社会做的贡献。分析问题、把控问题也应该要做得更广一点,而不是一个单体事。城乡建设相关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复杂,我想大家应该有同感。所以说不要太着急。清华有一句口号“我们为国家工作50年”。对年轻同志来说是一句非常中肯的话,不要着急,要注重积累。
张兵:我们面临同样问题,说不着急,是不可能的,为国家工作50年,我们虽然没有进清华园的大门,但是为国家工作50年这个号召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实际上我觉得纵观像吴先生这样的前辈,仍然处在非常活跃的状态,一般人是没有的。
60岁退休,我也是经常感叹,从27岁拿到博士学位,从退休走过那个中间点,时间过得非常快。大家着急是非常对的,没错。但是,另外一面,怎么个急法?不要乱了阵脚。我们实际上非常赞成王总讲的,在面对一个非常活跃的规划局长的时候,我们要在中间掘金,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但是,同时我们经常感觉到一种担心,这种担心是很复杂的,我们不太懂,我们虽然干这行,我们不敢讲我们很懂城市。写来写去的那些东西,最后有多少是实施出来的?
从我们自己认为很多重要的问题探究来讲,我们心里有多少底。谁懂这些东西?很多新的东西,甚至老的东西我们继承的都很支离破碎。今天就我们的应用工具来讲,对出产工具基础性研究的那些学家来说,把那些东西加起来,能解释多少中国城市当前发展。
实际上我们在一个有限知识的支撑下,在一个有限理性的支撑下,很艰难地往前走,这个是我觉得规划工作非常难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又不能不做。发展中不断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我们感觉到有紧迫感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自己应放下心来想事情,给我的东西我能不能做的非常出色,这是非常重要的思考角度。
在我们现在积累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全方位的,除了这些知识性东西以外,还有我们对规划过程的掌控能力。因为我们工作是基层工作,是社会工作,不仅领导我的项目组,能不能把大家搞定,很难。一开始做项目负责人,就是磕磕碰碰,给你几个点合适吗?你给人家系数多少?
这些细节问题都好多。加上我们和甲方中间人互动,我们的互动是不可能完全听他们的,我们怎么影响它,实际上这个中间你的说服能力影响能力,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我一直记得我刚进中规院的时候,我的老所长说要做成规划,你能不能做10年的冷板凳。但是,我觉得10年不10年一回事,关键是你要静下心来,能够在项目中间不断去体会这些项目,利用好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你的台阶。
我在所里面,做到现在已经9年了,刚进来的时候,告诉我每个项目就是你的台阶,看你怎么把这个台阶做起来。有的人做完以后,最后到褒奖的时候,他把他的优点写了一大堆,说明他在做项目的时候,完全不清晰。这个不清晰,带来的就是即便给你现在让你走到那个位置上,你也承担不起来。
做项目负责人,都不如底下人想的快,怎么引导他们,在项目中间要塑造核心的技术观点,创新的线索。你牵引不起来的时候,底下给你10人,每天等着你分任务,到底是往哪走,会很痛苦,会感觉到很吃力。与其如此,让你静下心来,让人感觉你有领导能力,都具备的时候,我相信那个机会就会来的。
我们这种机构在蓬勃发展,需要人才,我觉得清华同衡这个平台相对中规院来讲,尹院长在创造平台开阔程度上,远远大于我们院。我们这个领域扩张速度、平台搭建速度非常之快,我觉得这个过程中重在一个内力修炼。修炼中对规划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青年规划师代表于润东
关注问题二:青年规划师发展潜力?
主持人袁牧:到底30岁所长是谁?今天把30岁所长请到会场。你觉得咱们青年规划师到底有多大发展?
于润东所长:首先非常荣幸跟各位老师,各位前辈一起交流。对于刚才这个问题,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联想到以前一个故事,或者预言。千金买骨的故事。我们研究院很多领导都非常年轻,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我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千里马。不断的努力往自己身上贴肉,不辜负这个职责。年轻同志没问题,只要大家有能力,水滴石穿也是一种积累。
第二个,我觉得从个人也是能感觉到咱们院企业文化,或者核心价值观,就是给年轻人一个平台和机会,我觉得可能是咱们这个行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平台。我作为这个所长,也特别希望把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向下传递。过程中间其实不是说没有岗位,没有机会给大家,关键是大家能力或者各方面能不能承担这个重任,能不能有更多人独当一面,这个可能我们所里干部往下培养干部的时候重点考虑的,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成长。
其实我觉得之所以咱们院发展这么快,有那么多年轻人,也是因为之前10年是规划行业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其实我接下来会有一些困惑,仅是是我青年规划师的一些感受。感觉10年发展非常迅猛,从自己03年本科毕业,06年研究生毕业,也在跟院里做一些工作,研究生正式到院里工作。自己亲身感受到城市化快速成长非常之迅猛。
其实每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一些问题,首先比如10年前我们上课说城市化还有50年过程,感觉这几年城市化原来预想很长时间做的,但是在10年就干了。人和社会、民生服务等等城市化又很欠缺。从网上各方面也有这种声音,包括我们自己做的项目,以前可能就是做城市设计更简单,但是很明显不仅是画一张图完成任务而已。
关注问题三:规划中如何进行跨界?
规划对我们本身来说,也有一些跨界趋势。我觉得跨界这个问题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种很重要的趋势,希望各位老师给我们指导一下,如何进行跨界。确实感觉现在跨界是一个潮流,比如说联通、移动没有被自己相互打败,却被马化腾微信威胁到。曾经国美苏宁很强盛,被京东打击非常厉害。其实墨守成规,如果只是就规划而言,肯定都是非常不足。
我们如何进行跨界,要不然感觉自己是规划师都不好意思说是做规划的。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青年规划师的努力方向,在把握这种大势下,自身如何努力成长。
王引:其实关于跨界这个事是一个必然,我们国家发展历程计划经济时期走到现在号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整个国体发生很大变化,国家发展建设内容。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刚工作的时候环境氛围跟你们现在不可比拟,我们那个时候稍微有一点小小的动作,老同志是能不容忍的。说白了,压抑。
因此,那个时候我们年轻同志和老同志之间的矛盾,比现在要突出很多。跨界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说,技术方面,包括科技领域内容。借助新的技术条件,帮助我们城乡规划具体内容。另外一个跨界,我觉得就是所谓专业方面往外跨越,我们传统建筑群领域,城乡规划领域,其实就是关于布局空间的一些东西。但是社会发展不是这样,经济发展不是这样,因此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要学习心理学,要学环境,要有经济的脑子,还有社会的内容。
所以,规划人员不是专家,如果说规划人员是一个专家那你彻底失败了,规划是一个杂家,各行各业都要懂一点。比如说垃圾填埋场放在什么位置,污水处理厂放在什么位置?间距多少,产生的影响会是什么?你不是干这个专业的,但是你要懂一点。我们有时候参观工厂,棉纺厂生产程序是什么?对人的伤害是多少?噪音是多少?这些东西跟你城乡规划都有关联,不要小瞧这些微不足道的事。
重在积累:我们生活中任何的琐事,跟我们专业全部关联,这就恰恰是规划师的丰富性。我们远远比建筑师,比医生,作家要丰富得多,因为他们都是某一个层面的专家,而我们是所有层面的杂家。我们具备了这种杂家的世界观,跨界就轻而易举,因为这是一个理念。大家碰到比较多的问题,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往往法规不允许你跨界,比如说我们交通和市政组织的时候,市政有法规的要求,但是之前不具备这些条件。
我们跟市政探讨问题,说来说去大家就打。清华大学内部一个小河,读书的时候是清水河,两边岸边是青草,非常好。忽然某一天说是因为上游要整治,把清水河两岸全部建了直上直下的水泥挡板,不会游泳掉下去就淹死。水务部门说要整治。
跨界这件事情我们能够支撑,我们能够理解,但是请大家保留一颗忍受的心,不是忍耐的心。社会太复杂,各个层面都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责任所求,但是连到一起打。你又试图说服别人,但是别人说有法规。你看非常不合理,你们都是文盲,我就文盲怎么样。中国好多事我们要有一个平常心,有一个忍受心,当然对自己的修炼,不要因为有忍受,就忽略掉了。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你自然会发扬光大,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你要不修炼永远发不了光。
张兵:跨界不是你想不想,是必须,把这些知识方面撇开。其实我觉得尹院长在跨界,正在从一个规划顶级专家,变成规划顶级的经营家,这就是一种跨界。在调用他其他的能力,在创造另外一种东西。所长在这个层面上也在跨,因为他需要经营,需要把一个项目说的很漂亮,需要把一个项目勾画得让甲方觉得非常值得。
这就不光是单纯专业上的一点东西,包括心理学,你要让甲方喜欢你,信任你等等。所有包括刚才27岁的那个同志,可能也需要一些东西,因为他最后直面甲方的时候,一定是一个非常能承担项目的负责人,才能有一天变成于所长这样。跨界是一个必须能力。我离开所长岗位也是仅仅两年,因为我的所里面同事实际上都非常年轻,我有时候想换一些角度理解他们。
95年的时候,我来到北京,单位给你一张床,已经很感谢他们,不至于租房子。今天比起我的所里面刚来的年轻人来讲,觉得比他们幸福。因为我一个月只掏12块钱给单位,可以踏踏实实睡在那张床上,用他的水和电。规划界在整个职业来讲,在92年以后,特别在2000年以后,我们规划的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结构性变化。今天很多来到规划院的同事,可能理解为职场,我要晋级。职场中间就有这种逻辑。
杜拉拉升职记,这是社会现象。对于教育,校长觉得这个是职场,我想今天告诉你们别把它当做职场,因为这个社会在发展变化。大家有一种焦虑,这是健康正常的心里反应,现在面对这个问题,包括它的公司、北京高房价,包括房东把你从这家赶到那家。这个过程中间确实面临我们曾经没有面临的很多困难,这个我感觉他们不太容易了。
所以,这个情况之下,我们除了分配上努力,要给他们想办法有一些创造之外,觉得还应有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个,要尽快成为项目负责人,进来的20几岁的人,30岁之前必须成为项目负责人。玩命的干,不仅是干,要动脑筋干,让我知道你在这个项目里面有什么创新,创意,怎么把队伍调动起来,去开动你的脑筋,把你项目中间闪光的东西表达出来。
我感觉现在确实时间不等人,我们艰难的本科和硕士过程,两年半三年下来我们就26岁了,你离30还差多少年,4年不到。还要生孩子,交朋友,你想想多焦虑。特别优秀,还找不到男朋友。男生今天女同学谈好了,后来女生出国了,每天面临痛苦。27岁同志稍微冒出头来,时间这个预算,要有一个考虑,要有一种迫切感,我觉得非常重要。
耐心我非常赞同,生活质量很差,没有通过时间变化获得某种能力。在这个中间我们有一个战略机遇期,就是30岁之前那段时间,充分使用。确实要含辛茹苦,这段时间不是简单吃苦,要动脑筋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我们做这个工作,不是数学家。我们国家神6、7上天,很多系统总设计师30岁出头。我们城市规划不是这样。
我们是集体工作,你怎么能够调动集体工作,充分发挥,互相取长补短。让你的团队取长补短,这就是你的能力,到最后项目做的非常漂亮,大家一聚拢。我们做这个职业以后,做城市规划的人不要说那个是我的作品,要说是我们团队的作品。我们有很多学习对象,你可以向其求教。在规划院里面,实际有一个可利用的机制,你找尹院长给你出点子,肯定不会骂你,肯定会给你点拨一下,你就算赚了。
重要的是我觉得要想到应该怎么去做,我觉得规划院里面还是有非常强大的职业精神。08年512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在成都看到尹院长带着团队三车,整天焦虑等待着怎么到马尔康去。这种职业自觉性,让我们在这个职业里面有很多更加全面的精神,更加健康,更加稳定的支撑力。看你会不会寻找,如果只看到单方面,哪一天把尹院长顶掉了,每天看着他活的很好。结果你的心态越来越不健康,相信你一定不会有好成就。
重要把思绪弄清楚。在智力非常有优势的人,是你们院里的中间人。
关注问题四:规划的黄金时代有多久?
主持人袁牧:这个问题你要说简单,我们可以把它说得特别简单,之前在一起会说这个事。我们过去10年是一个黄金时期,大家觉得这个黄金时代到底多久?
嘉宾:坐在清规同衡这个位置上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有机会跟三个院进行交流。说到青年规划师成长问题,其实我觉得不管是年龄最大的前辈,还是在座非常年轻的规划师,我有这么一个观点,人的职业生涯是30年。假设是刚刚毕业的女硕士25岁,55岁退休,有三个10年。第一个是学习的10年,第二个是积累的10年,第三个是勃发的10年。
通过不同学习和积累,到勃发时代再升华。即要在城市化大环境里面着急,又要放平常心,把这种急迫和平常心结合起来。可能是规划平衡学科的一个必要的心理状态。再有我们规划要求非常高,跨度也非常高,胸怀天下社会上所有的公与不公。做非常真实的事情,为社会做出我们自己的一点努力。上下结合起来,需要我们有很好的素养和品格。
另外,确实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各种咨询,各种条件都给我们创造好了。我们要仔细想想,是不是能够秉承学校科学、务实、严谨地处理每一件事情。我平时做的很多,也有很多妥协,虽然好时代,我们有好机会,但还是把自己心放平稳一点,把好机会和能够自己把握住的东西更好地结合起来。
嘉宾:是不是现在青年规划师有非常想成长的迫切愿望,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是不是会反应一种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青年规划师非常迫切的成长愿望,规划师长期积累的经验之间的这种矛盾。并不是说个人问题,而是说需要长期积累。这个矛盾不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所,是这个职业的问题。
这个职业,刚毕业10年就要为社会做出明显突破是不可能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耐心。我的感觉是作为青年规划师有几个方面,第一个要向长辈学习,即使10年冷板凳,我们有10年规划经验。但是我们中规院有20、30年,甚至有更长时间积累的规划师。他们所体会到对规划的感受,绝对不是现在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人能感受到的。
另外,我们这些前辈,经历了从中国80年代初建设低谷,到海南蓬勃发展,又泡沫化,再长期消化。所以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就是学习过去这些建设活动,国家发展上的长期积累,避免做出一些错误。因为这些错误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感觉不出什么,但是对这个职业来说,对这个城市来说是很致命的。
第二个,清华的同行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一些借鉴,会在工作中给我们很大帮助。我觉得要向同行学习,我们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机会加强同行的交流。
第三个,规划师这个职业还要有一种精英心态,在中国,我们向领导汇报这个事就定了。国外不一样,跟社会公众交流非常多,我们规划师放下精英心态,和社会公众和草根互动,向城市学习,仔细想想城市长期发展历史中为什么会这样,从这个过程当中要向普通人学习。
关注问题五:未来10年规划怎么做?
主持人袁牧:其实有一个数,我们很多规划师都在担心,尤其青年规划师,你们说你们老,你们赶上一个好时代。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你们又赶上一个好时代。2000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一共通过了1118人,到2010累计通过12000人,到去年累计通过人数是14965人,这10年累计下来咱们注册规划师总数近17000人。
10年以前你们注册规划师干了这么多事,到现在我们十几万人在抢同一个饭碗。未来10年规划怎么做?还是有变化?这个话题我昨天也在想,可能不是一个规划师的发展,而是这个行业怎么发展。
王引:我们这个年龄号称是赶上一个好时代,表象来说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院里也有人说,你不同意年轻同志走到领导岗位,你想想你那个时候是不是走到领导岗位。但是,有一个背景,我们那个时候是赶在文革之后的一个断档期,至少10年没有人。上面10年没有人,逐步成长起来以后,好多退休了,不接班都得接班,环境把你逼到这个份上。
我们和你们不要简单在纵断面上做比较。你们现在人更多,你们着急了,因为竞争更激烈了。你有没有水平,不管你工作时间有多少,不在乎那个时间,而在于自身的修炼。你有本事20岁就能干这个事,你要没这个本事50岁照样当不了领导。
关注问题六:规划时代的变化情况
主持人袁牧:都是拿自己的经验之谈跟大家对话,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经验之谈,都是40岁以上规划师,跟30岁以下规划师谈我们的经验。其实我们面对的东西并不太一样,我们20年前面对的是一个很传统的规划领域市场,之前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的做法。我们现在年轻规划师所面对的从业领域,面对的市场,面对的整个城市变化,可能也是我们在20年前没有见到的。
所以,我们今天其实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往下走一层,我们让30多岁的规划师来跟20多岁谈谈这一事情。昨天特意请了我们一个所的所长,这个所长名字就叫陈振华。
陈振华:因为最近城镇化这个题也是非常热,我觉得确实我们非常幸运,今天有机会跟各位前辈交流。刚才于所长讲到我们这代人赶上这样一个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轰轰烈烈。而且过去10年来可以说是规划行业非常黄金的10年,也在我们同事之间听到,过去10年增长得这么快,是不是我们这个黄金时代就要过去,就要进入白银时代等等。
当然,我结合自己体会谈一点感受。规划行业是不是在变化,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敏感,确实我们行业一直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非常明显。这次评优,总规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变化。对城市发展做一些战略规划,规划往后延伸,行动计划这些东西越来越多。包括我们现在不仅在做所谓增量扩张,包括存量整治体制规划也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比如说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新的规划类型,我们最近在做这样的生态城市规划,还有一些文化园区规划,规划越来越多。包括城镇化非常热,城乡统筹规划等等,这个里面我们业务确实在不断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以有几个特点。第一,它的内容确实越来越综合化,研究前期战略、策划、后期实施,我们的方法学科越来越多元化。
我们总规中心有很多专业,像规划专业,有经济学,社会学,我就是社会学,有各种专业。而且我们这个所来源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接规划局项目,还有发改委,文化局项目等等。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越来越宽广。
其实,昨天听了项目的一些评优,对一些相关经济研究等,我觉得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这个变化确实非常明显,以后它会朝什么方向去变,我觉得这个方面尹院长给我们做了很多高屋建瓴的指导。比如说跟科技结合,跟一些政策结合等,确实这些变化从过去一直在发生,可能未来还会不断变化。
怎么来看待这个变化,第一这个变化其实还是非常可喜的,这个变化其实在更多一些领域发挥我们的作用。其实我觉得大家可能有一些担心,说我们以后是不是不适应变化。但是我想这个变化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想我们有足够时间的去适应这样一些变化。我以前学社会学,大家觉得很奇怪,会来搞规划?这也是非常感谢尹院长给了我成长空间和机会,慢慢使我也学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们总规中心现在的很多业务骨干,他们以前专业有经济学等很多各种各样的背景,这样一种变化其实是可以充分适应的。一个没有变化的行业,大家也会觉得无趣。我们规划行业正好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不是说我们不能适应,所以我觉得变化带给我们生活乐趣,人生的乐趣。
变化也确实给我们提出一些挑战,不断去适应和调整我们的规划内容,不断学习。跟踪这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应对。但是看到很多伟大的企业,这种发展都是有变化,诺基亚原来是搞木材的,后来成为电信运营商。比如三星最早原来搞商贸,现在成为一个伟大电子企业。这些东西肯定是我们能够与时俱进,能够适应的。
对我们从业人员我有一个体会,现在我们对学科综合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可能现在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科学时代。要求我们从业人员要具有越来越强的多学科对话能力,其实总规中心如果成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业务骨干,更多时候要求你具有一种整合不同专业工作能力,这里面能够提炼,形成一个解决方案。给我们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包括对于个人和他人合作,这个时代不是哪一个人做,更多是依靠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协作一起做。
还有一个体会,我们干部直接面临市场,我们这些所级干部就是所里面的主心骨,这个所往什么方向走,包括我们业务怎么变化,其实我们肩上承担更多责任。去年在所里面调查,下面员工提出要求,怎么样去接一些又快又好的项目,不光是快还是好,还是选择一些应对未来变化的项目。其实对我们这些人来讲,担子越来越重。
包括我们所在最近一两年做的一些探索,公共设施研究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提前做一些储备和探索。我觉得今天参加这个会,还有一个最深的感触,规划行业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如日中天的状态。说未来10年、30年以后,这个行业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非常具有前瞻思考和忧患意识。有这样的意识,我觉得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关注问题七:跨界合作方面的经验?
主持人袁牧:最后总结一下这么几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团队合作的问题,这个是青年规划师的跨界问题,跟其他专业合作形成共同团队,形成跨专业团队。包括我们青年规划师自己如何处理甲方与领导关系,那是你自己个人的清晰定位,都涉及到跨界。我想三位对青年规划师都有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专业还是团队,还是在合作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培养。
这一块请两位老总分别介绍一下,你们在这一块做了哪些工作?
张兵:去年中规院做了一件事情,邀请清华同衡在北京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中优胜的同志到我们院交流,我们其实非常喜欢,我后来看了录像,包括北京一次开会,里面有很多发言要点,非常好。从知识基础,到包括在演讲中间组织材料的方式,线索,一点都不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中规院怎么来培养基础东西,我不直接回答,有请中规院名城所代表来说说几点体会吧,他到现在工作9年时间,也在南京规划院工作过一段时间,考回同济。去年来到名城所。
中规院名城所嘉宾:首先很感谢,因为我来中规院首先在名城所,那个时候张总是所长,其实也是张总培养的结果。提到清华同衡在网上发贴的年轻同志,其实应该感到压力比较小。清华同衡刚刚有一个体制变化,架构看了以后都很吃惊,感觉这里面可变的因素太多了,未来各种发展机会也太多了。
在清华同衡,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想着你怎么样让你的领导感觉你有这种能力,值得为你创造可能。这才是问题关键。因为我感觉可能性已经足够大,关键在于你是否有纳入到院领导的视野,觉得值得为你做这件事情。
如果说变成一种可能,你要能够创造更大的舞台空间,我觉得总的来说这个应该是在技术能力上面,广度深度兼有。广度涉及各个领域,深度涉及专长。对于一个刚进到院里面的青年规划师,我的建议是可能从深度入手更好一些,从一个单位来讲一下子来了很多年轻人,在前几年比较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你的不可替代性,人才价值就是在于你的不可替代性,替代越少你价值越高。你做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可以做,为什么要你,你价值体现在哪。
刚刚入院的时候,把自己最突出的部分充分展现,让大家意识到你至少在某一个方面非常强。这个方面能够在比较多的场合得到发挥。但是这个阶段不应该呆太长。比如你想做所长的时候,要为你的广度有比较好的铺垫,不仅是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那些领域,在其他方面也都能够评点。我感觉总的来说需要在技术能力培养上,需要兼有广度和深度。
从青年规划师刚进院来说,我感觉先从自己最上层开始,这样需要在进院时候首先观察一下周边大家情况和项目情况,找出一个自己能长处和业务切合度比较高的地方,作为一个突破口。在各个项目里面,最精彩那部分是你做出来,这样大家就知道这个项目虽然是团队合作,里面的闪光点是你的,成长会更快一些。
在项目这方面,也是有阶梯式上升发展的可能。如果刚开始进院,你觉得哪个地方需要做,做出比较新的东西,刚开始可能需要自己亲自做,因为没有人带着你。过几年如果有人能够帮你,你可能不需要亲自把最精彩的做出来,可能需要出一份大纲,需要助手来做。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样使自己在专业能力上面有一个不断的提升,知识广度和自己专长深度方面必须有好的积累。
张兵:我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名城学术委员会做处长,我记得这个学委会里面最年轻的一名委员,就是清华同衡的。去年我们在深圳评优的时候,我看了文件以后,我说把这个人电话给我,这个可以加入到我们名城学委会里面。因为这个广度需要积累,但是可以在深度方面下工夫,进一步做到极致状态,这个时候你就会冒出来。
名城学委会代表嘉宾:谢谢!从我自己来说,我清华研究生毕业留在清华同衡,感谢院长们给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先做好自己能够了解的事情,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先按着你觉得应该做的方面研究,同时听一些大师点拨,构建一个新的体系,这是一个团队协同的工作。
这个工作也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我们整个队伍当时就4、5个人,到现在20多个人,成长起来完成的。这里面有人做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在现场呆上几个月的时间。其实在清华同衡团队里面,努力做好自己,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同时一定要有一个新的思考,做这个事情本身还要发现亮点。毕业来的时候,从做项目开始,到去带一个项目,然后到现在当一个所长,感觉你的角色不断转换,你当项目员工的时候。比如图画漂亮,文本写好就可以了。项目负责人要想到怎么样让这个项目做出特点,项目中间难点和关注焦点怎么能做出色。现在变成所长,感觉怎么样到外面跟其他人交流,把团队声音,团队整个形象,以及团队将来应对外界变化形成的一些东西回馈给团队,让团队所有人感觉到他们是抓住这样一些点,让他们带进去工作。
王引:我自己工作大概是10年时间,我突然间豁然开朗,城乡规划应该怎么做?花了10年由心而生的感知。后来归纳为悟道,好象不大好用文字说清楚的一件事情。我当所长的时候,也给我们所的年轻人提过相关一些要求,也可以说是方法论的层面内容,这是属于技术环节。提的是36个字,小地块,大盘子,学历史,查现状,提问题,出方案,轻局部,重系统,听意见,求同异,巧汇报,严出图。这是基于我们院提出来的。
当时工作内容属于论证,因为我们很多年轻同志就是以建筑师观点对待这种论证。说一块地几千米,就这样,我说不能这样做,还要考虑到周边,你作为一个芝麻大小地,一层层放大想这个问题。第二个内容,查现状,我们当前建设很多内容,需要调查,同样一块地可能是经过数次审批,这个内容是你编规划的非常重要的依据。
原有行政许可,有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可能暗藏杀机,这个比较复杂。还有一个学历史,剩下可能大同小异,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就是巧汇报问题,我们一个项目做了3年或者3个月,可能要你10分钟汇报,你说什么?好多同志不知道怎么说?你要有提炼。一个是技术环节请大家做一些思考,另外一个比较难以做到,就是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个是比较麻烦。
因为我们不同的人员所处环境,所从事工作可能会有不同。因此,我们更多讲究社会责任感工作的时候,要强调规划师的敢于担当,这么一种角色。要帮领导说话,敢于担当。承担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要承担亲朋好友对你的说服,也要敢于担当。这个内容非常多,确实是一个规划师的社会责任的问题。
举个例子,90年我们做大兴黄村规划,关于京开公路左右怎么发展问题。当时,黄村卫星城集中在京开高速公路西侧发展,我们当初提了一个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按照这种发展速度,将来黄村问题定划过公路发展,汇报的时候又找到我们院领导,说你这个方案怎么拿出来,我们一致意见就是京开路以西,你划到路东,人家已经就往东发展。
可是从区里发展诉求来说,确实有这个渴望,而且这个老话题就是经济对规划实施主导作用的问题,你不要小看1.5公里2公里距离,离开京开公路1.5公里发展是最合理的,理论层面是这样,但是可能因为没有那一丁点钱就贴着京开公路发展,这就是现实。所以说,这个时候,地方政府的诉求和你规划师的责任,你的领导他们的那些看法?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还有一个替领导受过,你们可能稍微少一点,我们经常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领导说就这样,我们就这样,得想着怎么编的合理,少一点社会矛盾。不明情况就会指责,我经常受老婆指责,说你们规划那些东西,你们审的那些方案。我说你跟我那么近都不知道,我能审方案吗?但是社会大众不知道,你得承担。
所以,我们青年规划师一定要有这种承担精神,敢于担当。这个事说句实话,说起来特别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前两天在微博方面,地方政府要求怎么样,规划部门就帮他们做成什么,规划部门常常说成被政府绑架,政府老说被开发商绑架,其实他愿意被绑架。规划院说被地方政府绑架了,我们就得听他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听他就不让我们干活。
规划师有时候听,有时候就得不听,这个度怎么把握,真的很麻烦。当时印象特别深刻有人说,我们规划局人就在法规、人情、上级领导和技术之间优容,这就是中国的特色。青年规划师如果不具备这种敢于担当的责任,估计你的工作不大容易做得好。因为你一心想自己诉求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很难评判你的诉求是否正确,因为评判标准可能不大一样。
刚才说城镇化,城镇化现在多少?日后有没有什么活干,其实本身城镇化现在全国53%,这就是一个数字,是不是真实再议。大家都去过欧洲,欧洲城市化率90%多,北京具备吗?我们说多少都行,是这状况吗?规划黄金时期肯定没有结束,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
请诸位年轻规划师们梳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清华同衡原来做各地区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工作,下一个阶段我觉得你们不可能不会涉猎当前建设的相关问题。比如说某些地方需要你们跟踪,当你们要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既没有技术又枯燥乏味,又要承担责任,你要以什么心态干这个工作,我刚刚说的还是要忍受。
女青年规划师的生活经历
主持人袁牧:我们院同事都知道,每年到了年终时候,都有一个年终大会,有一个非常温馨的片断。把我们院每年出生的小宝宝在屏幕上展示出来,每年小宝宝越来越多,这个画面非常温馨。去年给新妈妈送了纪念品,但是实际上我们能看到这个温馨背后,有我们很多的规划师,因为这里面每个宝宝背后都有我们院一个妈妈或者爸爸,甚至整个家庭都在我们院。
这里有一个爸爸妈妈会承担重要任务,在这我们昨天请来了我们一位年轻女规划师,可以让她道道他们苦水。
嘉宾:大家好,非常荣幸在这里说一下我们年轻女规划师的心声。我还没有孩子,但是估计也就这两年,我觉得纠结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于自身家庭、孩子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但是更多一方面在于自己作为女性理想、报复,还有在社会上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决定了她角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们所有一个男同事,她老婆怀孕的时候,我们所里有一个突出问题,要经常去历史街区调研,几千个房子要测点要记录,这个工作非常繁重。我们为了调研整个街区一个星期过去了,回来的时候填颜色,年代、质量、风貌等等又是几星期过去了。这个情况下,那个男规划师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利用自己的加班时间和想法,以及自己一些技术储备和阅读,跟我们所里领导汇报,希望做一个调研软件,利用ipad技术支撑,只要在那个房子用ipad拍照,记录信息以后就可以自动生图。
他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做这个事,事成之后,我们技术效率大大提高了,其他同事和这位男同事都有更多时间留下来陪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对于一个规划人来说,不仅是有自己家庭这样一份责任,更多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些新婚同事,第二天汇报,这个月要拍婚纱照,自己带着妆开始熬夜做PPT,大家会一起探讨觉得现在做规划可能跟以前或者跟学校里所认识的不太一样。他们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前辈给我们的经验,同时这个时代是尊重知识,尊重规划师的时代。
我们在甲方面前,或者利益群体面前,我们真的感觉到他们用一双期盼的眼神,想解决他们当时的矛盾,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创造未来的生活。这个时候我觉得这种纠结在于有价值,作为女规划师也好,还是男规划师也好。这种价值感和成就感是我们愿意的,或者是我们还坚守这个岗位上放弃生活中的感动,放弃陪家人看电影的动力。
同时,我也希望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有没有这种纠结,或者是这种想法。
主持人袁牧:我们院每年做员工各种各样从心理到工作状况调查,我们调查很多结果很有意思。我们院后来成立工会,帮助青年规划师解决很多问题。我们这个圈子确实很小,在座青年规划师现场来统计,你们现在还有多少没成家,没成家还没有朋友的举手。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性别比例较平均,女性比男性多一点。我们这个虽说性别比例差不多,年龄构成比较平均,但是找不到对象状况确实还比较严重。我们能不能促进新的联谊。
张兵:今年我们有一个会餐,内部会餐的时候突然谈到,去年院里面总工安排业务交流的时候,发言的时候让一个女生上,没离开北京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玫瑰。我们深圳院一个小伙子看上她了,最后把她从上海弄到深圳。
关注问题八:作为一个刚毕业踏入规划行业的新人,未来10年最重要事情是什么?
王引:类似话题说的比较多,今天这个交流活动非常好。10年时间第一在新过程中求实,第二在忍受过程中愉悦,大家琢磨一下,谢谢!
张兵:回过头来如果有这样机会,其实还是会听从老所长建议,做10年冷板凳,踏踏实实做事情。
主持人袁牧:我头10年在学校,我的感受在生活上,40多岁才要孩子。让我现在25岁到规划院里,第一件事情肯定是赶紧结婚,赶紧到规划院来。
尹稚:感受都是非常精彩,给大家一幅字。只要有兴趣干,这个世界足够精彩,足够吸引所有规划师。学会广泛听取意见,广泛建立你的知识系统,广泛辨识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你才能在专业上有深厚的积累。最后能够作为一个亮点激发出来,谢谢各位!
尹稚院长题词
主持人袁牧:谢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