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张兵
遗产保护中很多复杂的局面背后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张兵博士一开始就抛出了一系列案例引出思考。他讨论了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新老区关系、北京琉璃厂的保护、银河SOHO等城市实践案例,并指出问题在于遗产用什么标尺衡量。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文化和专业的视角,进行体系性的理论研究。
理论上看,从20年代最早的古迹,到1961年文物保护条例,再到82年《文物保护法》,文物的概念是发展的。从文物到遗产的概念发展,给整个文化保护事业以极大的拓展。但应该看到从“文物时代”到“遗产时代”,保护工作者应该辩证地对待这种“进步”。在市场机制要起到决定作用的当前时代背景下,遗产不能简单视作是“扩大的文物”。 “文物时代”所代表的是高雅、文明的小众文化,而“遗产时代”是一个全社会的大众文化。在这过程中,更要看到这背后的市场机制与社会大众的需求,“文物时代”从精英鉴赏会走向“遗产时代”的社会大众的消费诉求。
在文物保护阶段非常重视遗产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过去还强调国家价值,让遗产的使用价值成为次要的。随着三普文物数量的增长,今天很多遗产被开发为文化消费产品。而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当代生活的休闲活动失去了某种自由和创造性,文化遗产就被组织起来作为一种旅游商品。因此,遗产的选择性也受到了当代性的影响。可以看到,实现文化自觉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
张兵倡议,围绕这些具体文化深层次的争论,遗产保护工作者应当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甄别,才能形成共识,影响日常生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