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2013年11月17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进行了议题为“乡村规划:特点与难点” 的自由论坛交流,在会上,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李志刚从珠三角地区乡村规划工作出发谈了对乡村规划的看法。
李志刚教授首先谈到,在接触得较多的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的乡村规划工作中,感触到各种问题和思考。尤其珠三角地区城乡互动特别剧烈,乡村转型特别明显甚至快速,矛盾也特别突出。基于这些工作实践,李志刚教授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是一个基本问题,城市规划管理的有限性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的矛盾,是摆在我们规划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矛盾、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突破口可能是我们要从这种摩天大楼的观察、城市观察、世界的视角转向更加身临其境的视角。我们目前的乡村规划甚至全国城市规划的方式和语言都表现在追求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是运动式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但实际上我们面对的空间对象背后包含很多复杂的要素,这些变化要素之间是一个协同作用,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整体的综合的变化,也就需要综合的应对策略。当城市规划遇到乡村的时候,面临着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一个窗口,去实现规划本身某种程度的转型。
接下来,李志刚教授谈了对乡村规划的几点看法:第一,我们可以在推进乡村规划的过程当中去实践工业文明标准化的要求。目前的乡村规划,我们可以把他视为规划的旅行,规划从城市走向乡村去传播,由城市到乡村是一种从主体向边缘的推进。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和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并没有高下之分,乡村也有其先进性,我们应该发掘其先进的一面。第二,并没有绝对的乡村,今天的乡村实际上是充满了城市元素的乡村,实际上城市早就来到乡村了,这个过程当中乡村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比如珠三角的村民不再把土地视为一种乡土情怀和养殖的重要资源对象,而是把土地视为资本,可以交换和抛弃的一种对象。乡村文明已经被轻视了,我们要重建乡村,重建乡村文明。第三,乡村规划需要从空间结果走向更加讲究过程互动和强调融合的新的规划方式。我们常常采用划分的方式处理空间问题,把空间划分成各种级别,或者各种特征、各种类型。但是这个过程中这些要素是无法穷尽的,并不能真正的穷尽式的实现对这些地方的理解和评估,这种结果是蓝图式的或者空间结果式的。乡村的规划中,我们要跳出乡村来看乡村,从乡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的角度上去操作这些乡村规划。第四,视觉问题。我们将要建设的市场社会,特别注重视觉多过其它例如嗅觉、听觉、感觉、感知,但实际上真正的生态文明世界,美丽的不一定是健康的。在乡村建设的节约时代要考虑得更多的是乡村的功能和存在,而不仅仅是视觉。更多的发掘传统生活方式,和人的认同,以超越物质文明的方式去发掘农耕文明,发掘乡村绿色环保的技术手法并发展推广利用。第五,乡村规划要保持足够的弹性,因为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是以变化为主题的,以应对城乡极为剧烈的变化为核心,所以要做统筹的考虑和区域性的弹性安排,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
最后,李志刚教授总结说,乡村规划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可以在乡村推动更多社区规划的实践,把乡村作为一个社区实现他的社区建设和社会建设,从空间规划转向社区规划。这种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建设性以及对相应的人居、环境、社会、制度等的关注和重视更为重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