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美国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大城市研究所亚洲及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庭伟以“城市规划的协调作用及中国规划面对的挑战——城市时代中的规划师”为题作报告。
首先规划工作的本质是协调,需要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宜居的、高效的、公平的、可持续的、有弹性的、生态的、低碳排放的人居环境级城市实体。城市规划的目标有多样性,各种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第二城市建设需要多种资源投入。利益和成本分配多元,受一些集团制约,控制权、话语权、决策权不同。城市规划又不得不面对利益和成本分配之间公平问题。所以在宏观意义上城市规划工作的本质就是协调。因为是多元目标,要考虑效率,考虑公平分配。
城市规划是一个公共政策,是空间化的公共政策,或者是公共政策空间化。不能忘记空间。公共政策更加重要一个问题是这个政策本身一定要得到公众广泛支持,否则不成为公共政策,能不能得到公众支持是大挑战。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协调者
张庭伟教授的报告还提到不能将英国和美国规划,泛化为西方规划。当前全世界规划师面临维护公共利益,协同规划工作的挑战。他以美国的经验为例,当协作难以实现,公众可能转向自己进入规划领域。例如当前新兴的自治规划(autonomous planning),自主规划;DIY规划;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非正式渠道建设(Informal plan)等就是实例。“世界每5个人就有1个中国人,所以你们应该去看看中国。但是更重要的是,每5个人有4个人不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需要走出国门了解世界。”这一言论引起会场很大反响。
张庭伟教授讲到自己对中国规划和规划师的一些观察,首先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成就,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规划师的集体自豪感。毫无疑问,中国城市的发展,规划工作的贡献,规划行业的社会地位,甚至规划师的个人收入都有巨大改善,值得自豪。但第二点,规划师自己的成就感同时存在不断纠结的工作挫折感,这一挫折感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工作层面,二是社会认知和社会口碑中存在一定挫折感。
张教授提到对近期中国规划工作的一些理解,首先是对规划的需求仍然稳定,但是规划面对的挑战有增无减。第二是工作对象上,大城市将扩张成为大都会区域,表现出更难解决的大城市顽症。当然人类自身普遍粗在自我利益为中心等的缺陷。表面的现代化城市背后有深层的经济、社会原因,解决问题不仅仅要依靠规划师,更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的、长期的努力。第三是工作化境傻瓜,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与求稳的社会政策矛盾,越来越强势的政府和希望扩大市场、社会参与建设的矛盾,使得规划界的协调面临困难。来自新自由主义和民粹精英主义的反对规划的声音值得注意。
张庭伟教授还推荐了自己参与主编的学术书籍《城市读本》(中文版)。在报告结尾,他提到青年规划师目前有着更好的机会和国际视野,但更应坚守规划者的价值底线。规划者应积极建立与决策者沟通的渠道,发挥规划影响力,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规划者应终身学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