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在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美好人居与规划变革”论坛上,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周庆华教授介绍了西部地区实践美好人居建设的经验。
西部地区以山区为主,整体来说60%以上的城镇都是在山区。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水流冲刷相对平等的地方我们叫川,西南这些地区就是坝,是当地农业最好的地方,需要保护。传统的城镇有不少在这种区域,但实际上是城镇靠边,把地腾出来种地,但现在城市把这些地占掉了,而且越占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城市搞了上山建城,得到社会和学术界很多的置疑,其中最大的质疑就是把很多山铲平了,有的甚至铲了几百米,盖小高,甚至是高层。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很多问题,首先拿陕北来说,很多地方的城镇,自身的密度已经非常高,甚至比上海还高,城镇很小,挤到最后造成密度非常大,带来很多问题。如果不去上山建地,继续在挤在一起是有问题的。是不是不应该控制当地城镇的规模,不再继续建设,这是应该考虑的。但对于当地的中心城镇,是不是控制有些勉为其难的,发展县城,这些城镇是避免不了的。城镇化过程有一个必然的集聚,也是避免不了的。那城镇往哪儿走,是不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方向还是上山?上山节约出当地的川地,应该说大方向没有错,但关键是它的规模到底有没有改善,建设方式是什么?
这就引出一些问题,从宏观来说,到底哪些城市应该扩展,扩展到什么地方,它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这个城镇是什么规模,这涉及到区域,是整个城镇化根本的问题。如果把这个层面做好了,往下走的时候,建筑方式是不是高层、小高层,除了千篇一律的城市问题,是不是应该这样建设,高是不是应该这样高,山上很多是非常平的,很多农田的情况达不到,他可以用这些建设怎么把黄图解决了。社会经济宏观问题,到微观又涉及一些建筑,
吴先生对西部地区非常关心,做了很多指导。宏观怎么协调各层次的问题,整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能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学科内部的问题,甚至包括学科之间的,规划和景观,建筑和施工等,这些问题都有协同的考虑以后,才能做到位。
我们现在做了一件事情,在媒体上,还在进行中,首先从规划方面,我们叫做“小型大筑”,接下来的问题,在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方面,考虑的非常多,做的非常细致,哪里是曲线的,哪里是高的,把这些作为指标设计出来。我们希望做深土的一部分,国家没有标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做了大量深土的实验,但是我们都是乡村做,到城市,没有进入到管理体制中,没有相应的标准也不行。这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牵头,把学校结构、材料相关的教授全部集中起来,成立科研公关组,就是为了研制生土砖,生土的含量必须保证80%以上,达到国际生土协会标准。只有攻克标准关卡,得到省级以上专项应用以后,才能用生土砖盖房子,把实际的工作做完。
周教授认为人居环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学科的融合与衔接,上升到宏观,就是政府、社区、城镇,各个区域的衔接协同,最后在一个大的学科体系中深入下去,完成人类相对完整的目标。
既要解决国家面临信息城镇化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以人为本,我们不是盲目的过程,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活质量反映到城市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形成一个大系统,人居环境科学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纲领性的描述,现在在个纲领下,到底怎么做,怎么衔接,做到什么程度,衔接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完善规划法规体系。结合我们的案例,周教授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反映出很多法律和协同中一些内在的问题。能不能把这些问题严格控制住,要有程序坚决执行,不执行有一些相应的措施,这是保证城市化的根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