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
2015年9月19日-2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贵阳市召开,与会者共同探讨新常态下城乡规划的传承与变革。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尹稚教授在“专题会议二十三:新常态与住房发展的新趋势”上作了题为《从绿色社区到绿色建筑:绿色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的特邀报告。
一、绿色化:国际视角与中国方向
今年3月24日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新五化”概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由此“新四化”提升为“新五化”。绿色化与“四化”并不完全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绿色化,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观。从国际化视角看,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会议)历史性地将绿色经济真正纳入了全球政治议程;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近来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国际政治压力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绿色化”口号提出的深刻背景。
绿色化既是价值观层面的指导,也是具体的路径和标准的选择。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化提出了中国未来所有四化的路径和标准按什么文明选择的问题。
绿色化:绿色经济
现在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及环境灾害,很大程度上跟我们过去的路径与标准选择是直接相关的。
另外,当我国持续了四十年的以“增长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捉襟见肘时,绿色经济就变成了目前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当绿色经济出现后,它坚持以创新为本或以人为本,因此经济发展导向就发生了变化。
价值导向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的是人文价值指导下的创新时代,以人的舒适、健康、美好未来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制造战略规划:中国制造在2025战略已经明确提出来,包括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框架。
绿色全链条: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环保将变成企业的基因,从工业设计、原料选择、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废物处置等各环节,处处体现环保优先的原则。
绿色化:绿色治理
绿色化和治理相关,是路径和标准的反映。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媒体、专家学者等协同合作的绿色治理体系,将绿色行政、绿色生产、绿色宣传、绿色参与、绿色消费和绿色智慧等有效结合起来; 不仅强调各主体之间的横向协同,也强调各主体不同层级之间的纵向协同。各个组织加强主体之间的不断协同,强调不同层之间的重要性才可以走上一条绿色化的道路。
绿色化: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
在人口密度更高的现状下,中国的生态化、绿色化过程要比发达国家更难,中国面对的政策和技术挑战也要比其他国家更严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出了五大研究方向。
绿色化的国家战略
城镇化是中国内需发展的解题、绿色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绿色化,是对未来发展路径和文明的一个基本选择问题。
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的突破
新型城镇化:基本载体的升级优化
信息化:网络重建中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技术支撑
绿色化:对路径和标准的文明抉择
全球生态城市的建设热潮
伴随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各国政策的转变,全球生态城市的建设拉开序幕。
1972 年联合国人类与生物圈(MBA)计划第一次提出“生态城市”一词;
1992 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和可持续发展计划“21 世纪议程”所形成良好的宏观政策背景;
2000 年以来,生态城市现象在地理分布上的全球化和在政策行动方面的主流化开始显现。
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城市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得到国家政府的巨大支持,涉及的重大政策计划包括:
“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日本“生态镇计划”、英国“生态镇计划”、法国“生态区计划”以及中国国家级和省级创建计划等。
全球绿色生态城市(区)政策法规建设现状
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高度重视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绿色审计、绿色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使法律成为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制度保障
德国生态城市相关政策:
法律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等
政策引导:税收调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高新技术
政府资助:通过资金补助和低息贷款,促进节能减排;每年拨款用于现有建筑节能改造
英国生态城市相关政策: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提出田园城市概念,《气候变化计划2010》,建立低碳经济
英国绿色建筑标准--BREEAM
国际绿色化发展的推进政策经验
顶层设计
施行“大部制”促进职能和任务整合
立法有效推进绿色生态政策执行
执行细化的退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激励政策促进技术推广
科学编制规划
建立多元化规划团队
规划编制前深入研究当地城市问题
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
专业支撑
建立研究机制鼓励专业研究
设立研究基金支持专业研究
利益相关方
施行开放式的管理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
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和开发商分别承担,明晰建设资金来源
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
普及生态理念,降低本地居民对开发的抵触
标准体系
建立绿色建筑标准
制定生态镇标准
监管实施
以有效的监管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严格执行法律,禁止水环境污染
定期发布进度报告,接受公众监督
公众参与
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运营,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
我国绿色化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推行
全国97.6% 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已经提出“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3〕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并提出了重点任务实施路径,要求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并且即将颁布《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截止到目前,已推出2006、2014两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2年4月27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部分省市已提出将绿建一星标准作为新建建筑的强制标准执行,同时,部分地区已经着手将绿色建筑评审向区域等更大尺度推广,如江苏省推进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城镇化的空间协同
1.绿色生态城区指标的合理落地化
2.绿色建筑对资源及土地集约使用的体现
3.介于两者之间中尺度的绿色社区/园区,作为城市功能支撑片区大量存在,应考虑相应评价方法
绿色城镇化的时间协同
1.各阶段工作团队衔接脱节导致初始目标逐级折损
2.不形成闭合的评估反馈体系导致结果责任制无法实施
3.提倡全过程团队参与,启用后评估机制进行结果监管
绿色城镇化的参与协同
以英国BREEAM社区评价为例
对于地方当局
·提供国际公认的成果,使得规划部门使用该成果在社区范围内界定可持续发展项目;
·阐明项目将取得的成果,由此项目负责人可及时对关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评估;
·协助地方决策者和社区代表迅速了解项目的益处和潜能;
·为监测和报告地方当局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参考;
对于开发商
·通过尽可能早地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以节约成本;
·及早采取积极合作的方式将利益相关者涵盖,使规划系统中提案的进展更加高效;
·简化建筑级别评估,支持更高的评定等级;
·通过鼓励设计出人们渴望的生活,工作和休闲场所来为项目发展增添价值
·使用得到认可和信赖的BREEAM品牌为宣传提供机会
对于总体规划师
·侧重开发人员和地方当局之间的沟通,促进关于项目目标的实现;
·避免设计工作人者之间的‘封闭式工作’,节省时间和成本;
·为发展提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信靠度和透明度;
·为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支持关于新社区利益的积极讨论;
绿色城镇化的技术协同
城市是个复杂巨系统--以“融贯的综合研究”来解决复杂问题!交通、生态、安全、园林、能源等各专业技术协同
绿色城镇化的人文协同
以人为本、绿色生活、绿色教育、历史文化
绿色城镇化的经济协同
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下的投融资机制:绿色投融资机制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如公私合作模式(PPP)模式、众筹创意项目(EMO)模式、生态补偿模式等 。
建设管理、示范、推广成本较高是绿色生态城区的最重要瓶颈,因此,城区安排财政配套资金(包括绿色生态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城区绿色生态发展。
技术经济性评价:初投资+运营成本。
案例:贵安创新园的绿色化协同探索
空间协同:单体→园区
时间协同:IDBO
参与协同:同当地政府各部门、参与企业深入访谈、形成合作共同体
技术协同:多专业工种在数字化平台上共同开展设计
人文协同:尊重本土传统、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整合、提升生活工作环境、研究
经济协同:旅游、密度、招商引资、创造就业、商业盈利
示范楼园区规划
规划理念之一:智慧园区运营
园区融合了4G无线专网、智能监测传感器、智慧运营管理系统等软硬件设施,实时监测绿色低碳技术、海绵城市等系统,并进行智慧控制和远程评估。
搭建一个生态低碳与智慧检测控制相融合的行业研究平台,推动生态文明创新园的品牌塑造和价值推广。
规划理念之二:海绵城市示范
先进的雨水系统与污水系统规划设计,促使雨水最大程度下渗,污水全部回收利用,实现雨污水零排放的目标,打造海绵城市的典范。
雨水系统规划转变了常规管渠集中收集雨水的模式,通过低势绿地、净化湿塘、透水铺装等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污水系统规划运用源分离技术,从源头上分离黄水、灰水和褐水等多类污水,在末端进行分类处理,使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100%效能,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污废零排放。
规划理念之三:低碳建设模式
着眼于环境保护的目标,整个园区采取了生态化的地形处理策略,最大程度促进绿色交通出行、废水废物的循环利用,使园区在建设过程和后期使用中能最大程度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规划理念之四:本土文化传承
园区规划建设致力于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大力推广本地乡土植物的种植。并联合当地科研教育机构,通过绿色建筑科技与绿色建造工艺的研究、教育和传播,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示范楼绿建策略
设计理念之一:装配化建造方式
采集实际使用中各项技术数据、监测建筑使用性能,还可作为技术更新和开放式产品测试的平台。
依托BIM系统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加工、装配化建造。模块化建筑划分为轻钢模块、木建构模块、幕墙表皮模块、设备管道模块,能够独立预制加工及现场并行施工,有效节省了建造时间
设计理念之二:被动式设计策略
贵安新区地处温和地区,温度适中但湿度较大的气候特征。以最大程度优化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为原则进行整体空间布局,利用风压和热压作用促进春秋季的自然通风,并在冬夏季采用地道通风技术供暖及制冷,同时采用双层外墙围护体系,提升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重点使用钢材、木材等可循环材料,注重本土材料和现代工艺的结合,采用生态化的雨水回用系统,树立被动式设计策略综合应用的典范。
设计理念之三:主动式设计策略
根据绿色低碳科技的前沿趋势,选择适宜贵安新区气候特征的主动式技术,将其与建筑的空间体验和形式表现相结合。
综合运用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生物质锅炉采暖系统、生态友好型给排水系统、微型智能电网系统,并通过参数测量、实验评估,实现绿色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跟踪研究
设计理念之四:智能化控制管理
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建筑运行状态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建立后台专家服务系统,对地道风、太阳能光电光热、绿色照明等系统进行三维可视化管理、运行效果评价与智能控制,实现运行优化和节能减排。
信息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