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上午7:49,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玉树结古镇和各村寨。禅古村超过99%的房屋倒塌,该村属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年最低气温-26.1 ℃。暖季可施工期间每年仅4-5个月,而且6-8月份降水集中。由于民族习惯等原因,玉树灾后以帐篷而不是板房作为灾民过渡性栖身之所,受灾群众将要面对迅速到来的高原寒冬威胁,家园重建工作刻不容缓。为了赶在冬季到来之前让村民搬进新家,重建工作必须分秒必争。
清华规划院承担了禅古村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任务。规划组克服了建设环境恶劣、资料极度缺乏、选址困难重重、组织工作复杂、藏族居民意愿复杂、重建时间紧迫等困难,结合汶川灾后重建经验,提出了“田野规划工作体系”:组织村民、地方工匠,甚至宗教人士结成“规划主体”,并有效地把他们动员起来,主导重建规划工作。而规划组发挥“社区规划师”作用,全程协调组织,把重建工作中复杂的有关各方凝结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在混乱的环境下,有序而紧张地开展资料收集、规划编制、反复修改,汇报审批直至建设施工各阶段工作。规划创新要点包含6个方面内容。
1 精确把握重建规模:在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工作中,通过田野调研的方式,精确把握重建规模,回迁户数及回迁人口。这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难题。规划共计安置150户,人口数637人,总建设用地面积12公顷。
2 根据居民血缘、地缘关系形成三大组团:回迁居民在行政区划上属同一村,但原居民点距离遥远,保留原有社会结构各自构建组团,各自配设公共设施,既是居民的意愿,也有利于禅古村的和谐。
3 公共安全与景观场地结合设计:通过无缝对接灾区各职能部门,我们精确定位了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范围,并设置禁建区。规划结合禁建区建设公共绿地系统,无灾时可作为传统活动场所,灾害时回避风险。
4 预留承纳藏寨精神的空间:在传统藏寨中,各类宗教文化设施如经幡、玛尼堆、转经筒、塔等,在聚落空间结构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可以说是传统藏寨精神的重要载体。规划组在居民及宗教人士指导下,按照当地文化习惯,预留纪念性文化设施的位置,未来由居民自建宗教设施,体现居民的精神追求。这样新禅古村不仅可以容纳藏民的生活,还是大家的精神家园。
5 突出藏寨风貌特点:在追求良好朝向,避开山谷风的前提下,住宅因地形自然布局,结合山势形成丰富的组合形式,重现藏寨风貌。
6 产业发展用地规划:适当设置村庄产业发展用地,为打造一个美好的新禅古奠定基础。禅古村是传统半农半牧村庄,农牧产业基础均极为薄弱,基于村民意愿,借助有关政策,引入适宜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以改变禅古村贫困落后的局面。
7 可生长住宅:根据有关政策,玉树重建住宅户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对于藏区从事农牧业的大家庭来说,这个面积标准有限,考虑到物质条件允许时藏民会自发加建,我们通过平面设计、结构接茬、构造处理等手法,确保目前的住宅可以科学加建。规划组不仅根据抗震指挥部规定的指标提供安置住宅的施工图,而且还把加建住宅的图纸也一并完成,提供给各户及当地主管部门,为藏民增建住宅提供了技术安全保证。
8 当地藏族民居研究:通过共同设计,快速把握了当地藏族民居的建筑模数、空间尺度关系、交通流线、习惯外观及装饰的文化内涵等因素,指导农宅平面和外观设计,确保新民宅符合藏民生产生活习惯及精神文化追求。
2010年11月,禅古村各项设施依据重建规划,如期建设完成,所有村民乔迁新居。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严苛条件下,清华规划院采用田野规划方法,按期高质量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获得了禅古居民广泛支持和有关领导的好评。禅古村重建作为玉树灾后最先启动的工程,对玉树地区其他受灾村寨重建工作起到了探索与示范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